皈依佛法

三性与三无性:发现隐藏的奥秘

三性代表了唯识宗对世界认识的三个层面,是构建整个唯识理论的基础。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觉悟性。在唯识学中,性与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性相、依他起性相、成所作性相。通过 "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证悟空、有的真理,获得如实的中道智慧,从而摆脱人生的一切迷惑。

众所周知,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中观学派以龙树菩萨所创的《中论》为基础。它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者第一义谛。若不能了知二谛,分别二谛,则不知甚深法中真义"。二谛是通过二分法来认识世界。所谓世俗谛,就是凡夫所认识的世俗世界;所谓胜义谛,就是圣人所认识的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 "空",是实相,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只有具备 "空 "的智慧的人才能理解。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这种能力是众生与生俱来的,只是被无明遮蔽了而已,并没有产生作用。修行的作用就是开启这种沉睡已久的智慧,从而证悟空性。关于 "空 "的表现形式,中国哲学和唯识哲学各有侧重。就中国的空观而言,中国的空观偏重于空性的表达,因此被称为空宗。但这种空并非通常认为的空与无,而是超越了空与有。唯识宗则虽然依他起相是存在,但这种存在是业力的虚假存在,是决定其存在的各种条件。除了 "业",找不到任何不依赖于条件的存在--找不到一张桌子的特质,找不到一栋房子的特质,找不到任何事物的特质。但是,因果和谐的假象是存在的,否则,人们就会拨开因果的缺失,陷入绝对的观点。在这些依存的事物上,我们又会得出各种审美、价值等判断,认为它精致或粗糙、昂贵或廉价等等。而当我们购买物品时,又会进一步给它贴上属于 "我 "的标签。其实,这些标签并不在桌子上,而是我们贴上去的。然而,我们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判断,把标签当成事实,认为它确实如此,自然如此。这就是无所不在的相,也就是我们对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现象所产生的妄想。根据唯识学,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包括这三个层次。遍计所执相是完全不存在,依他起相是因果虚妄,而圆满觉悟相则是超越空和有的终极实相。问题在于,凡夫的觉悟都停留在遍计所执相的层面上。一方面,他们错误地认定了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又执着于这种认定,并产生了各种烦恼唯识三十论》开篇即说:"由妄说我、法,由诸相转,随意识变,能变唯此三"。直接指出了凡夫认知的妄想,通过八识揭示了世界的真相,说明了依他起的世界因缘而生,因缘和合。对依他起现象的不同认识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导致轮回,一个导致解脱。那么,与解脱相对应的觉悟是什么呢?仅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就是摆脱得失二边。所谓 "得",指的是增加;所谓 "失",指的是减少。例如,如果你认为这里有三棵树,如果你认为有四棵,这就是 "得";如果你认为有两棵甚至一棵都没有,这就是 "失"。正确的认识是有三棵树,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中庸之道》中所说的中道觉悟,就是远离断灭与常住的两边。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存在,就认为它永远存在,这是常见;看到一个事物坏掉,就认为它完全消失,这是断见。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太虚大师曾剖析大乘三宗的不同立足点。他认为,中国人的空观是空到底、生死空、烦恼空、涅槃空、三世诸佛空,为什么呢?因为中观的立足点是普贤行相,要突破的堡垒是普贤行相,所以重点说空,层层突破。而唯识的立足点则在依他起性相上,所以它侧重于说有,处处告诉我们认识与世界的关系。至于 "地藏 "思想,它的立足点是对实相的体悟,所以它讲真心、讲真常。我觉得唯识学的三分法比中观的二分法更细致,对心灵世界的分析、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也阐述得极为透彻。因此,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对唯识学推崇备至,并推动了唯识学在近代的复兴。

三性 "是以 "三性 "为基础的。在这个因果世界中,究竟什么是 "空",什么是 "有"?空和有又是什么关系?在般若系经典中,最短的《心经》只有约 260 字,但 "空"、"无"、"不 "等字出现了近 40 处,约占全经的六分之一。此外,在《金刚经》乃至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也是如此,可谓处处皆空,万物无自性。因此,一些学习过般若经典的人,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空的现象。既然万物皆空、因果皆空、四谛皆空、三世诸佛皆空,那么因果和缘起是不是也不存在呢?在《佛说不思议依正庄严经》中,佛陀特别告诫我们:"若有人于我执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异,亦不呰毁。如果有人以增上慢执着空见,就像头发攻击十六分之一一样,我也不允许"。为什么?如果一个人有无数种观点,至少他会考虑因果,对自己负责,他的言行最终会得到约束。一旦形成了一种绝对的观点,这种克制那么,如何认识《般若经》所说的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 "呢?在《般若经》中,弥勒菩萨正是通过三性来进行解释的。三性依三性而立:相无性依遍计所执性而立,生无性依他起性而立,胜义无性依成就性而立。首先,根据遍计所执性建立相。僧伽是体相,所谓相无,是指凡夫所认定的遍计所执相的形象其实根本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从来没有存在过。比如,我们对业力现象的一切设定和执着,都不过是主观的遍计所执而已。其次,根据依他起性建立无生。所谓无生,是指事物的存在没有自然性,而是由诸多因缘和合而生。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无因,故名无生"。世间的任何现象都取决于条件三无是在告诉我们,凡夫的遍计所执相其实是不存在的,等起的现象界是业力的虚妄,证悟实相才是究竟的实相,才是真正的实相。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实相是超越存在的,如果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那它仍然属于妄想的境界,属于遍计所执的境界。唯识学的整个修行过程就是帮助我们认清遍计所执相,断除染污的执相,最终圆满证悟实相。

发表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 年 4 月

三性与三无性:发现隐藏的奥秘

标签:

上一篇:情感导航:如何让爱情航程更加美满?
  • 下一篇:破解困境:摆脱烦恼,迈向新天地的钥匙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