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法

金刚经的神秘解读:妙行无住分,领略佛教智慧的精髓

金刚经》释义 - 第四品: 无住妙行

第四窍诀: 无住妙行

再来,须菩提。菩萨对佛法应无所住。他行布施。这是指不住于色。不住声、味、触。苏布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于相。其利无量。苏布提 此话怎讲?东方虚空是无量吗?不是,法王 苏布提 南方、西北方、东方 虚空的四个维度都可以思量吗?不能 苏布提。菩萨布施无住亦复如是。布施无量功德亦复如是。苏布提 菩萨应依教而住。

第四品中,释迦牟尼佛开始剖析众生的烦恼心。释迦牟尼佛为了让我们获得智慧和觉悟,真是苦口婆心!

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四十九年,最后涅槃时还说自己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讲过一句法!他说过话吗?是的,他讲了四十九年的佛法。他说过什么话吗?大藏经》和《十二部经》中的文字都是他说的,阿难和其他大阿罗汉也记录了下来。佛法是宇宙的真理,这些真理是开启自我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

释迦牟尼佛不允许执着于这些经文,不执着于他所说的话,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经文中领悟宇宙的真理和宇宙的本来面目。不执着他的教义,理解他的经文,就是觉悟者。能否成佛,能否最终成佛,取决于每个人的精进和禅定。

第四课的题目是 "无住妙行"。这个 "妙",天台宗智者大师讲了三十天(一旬为十五天),也没有讲完。妙 "字的古体是左 "玄 "右 "少"。这个 "玄 "字的含义非常深奥,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所以叫 "妙"。能看懂 "妙 "字的人,基本上就能看懂七八成的宇宙法则、佛法和道法。因为 "玄 "字讲的是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妙 "字也是讲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妙的,妙中有真空,所以讲的是心。

心无所住,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点一点告诉我们如何修菩萨行。菩萨有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之分。在家菩萨有很多种,比如皈依后受了菩萨戒的,甚至没有受菩萨戒,但在行菩萨道的也叫菩萨。

又是苏布提。菩萨于法无住。他们不应有住处。应行布施。在上一节中,佛陀谈到了摆脱四相的必要性,然后佛陀再次开示了苏布提,对他所说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扩展。菩萨应该如何修行佛法?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如何修行?应该有怎样的心态?事来则应,事去则不留。这就是做一件好事,即使做完了也不要留恋。随时随地无住,就是离一切相。布施意味着放下一切。无论是财施、法施,还是无畏施,都要做到三轮体空。

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财施。将财富布施给病人、穷人或僧侣。

法施。以正法劝人修善断恶。

无畏布施。竭尽所能解除他人的恐怖和恐惧。

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的威力最大。一般来说,人们的布施通常是经济上的布施。

财布施是为了修身养性、积德行福。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拥有福报,就必须以一颗纯净的心去布施。很多人把钱给了别人,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应该给这个人!--这不纯粹。因为我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乞丐可能比我有钱,因为他穿着西装,还在路上要钱。布施的时候,你很清净,但布施之后,你就不清净了,所以你的布施会打折扣,你的福报也会打折扣。布施,布施,不要去想它。

财物布施要平等。比如你去寺庙,要供养那些受了大戒的师父,你供养的钱应该是等值的,你给这个一百块钱,那个也应该是一百块钱;你给这个十块钱,那个也应该是十块钱。不能说我跟这个师父熟,跟那个师父不熟,熟悉的就多给点,不熟悉的就少给点,这样的话,福报就会打折扣。如果有戒师和沙弥,此时可以分开,戒师可以多分,没有受戒的沙弥可以少分。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平等,平等布施得到的福报也是平等的,因为都是修行的师父,种下的福田应该是一样的。再打个比方,这两块田都是你的,一块田里种满了稻谷,另一块田里稻谷很少,到了秋天收成的时候是多一块少一块啊!两块田都是你的,应该种同样多的福田。

释迦牟尼佛乞食时,不分贫富,挨家挨户乞食。他平等地为所有众生种下福田,机会均等。众生对这些修行大师也应如此,这样他们自己种下的福田才会圆满。这样福报均等,就不会再有分别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没有了。没有了,人的相貌就会慢慢变得非常庄严、美丽。在没有四相的情况下,直接以清净心布施,所得到的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世尊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修行者在布施时,心不应执着。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和接受布施的人都应该是空的。有执着,就会有四相。有四相,三轮不空,入道甚难。

行布施而不执着,三轮体空,四相不生,心清净平等,布施福德无量。如果心有四相,三轮不空,心有所求,心有所为,布施的福报就非常有限。这就是为什么佛陀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修习无住布施。

这就是告诉我们,布施时应以清净心,心无四相,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所住。如果因为有四相而无住,心就不会清净。

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 忠厚的人容易开悟,越是狡猾聪明的人越难开悟。因为淳朴之人的心灵是非常纯净的。如果认为自己读过博士、博士后,或者读过三藏十二部经,那就是一种卖弄、炫耀的心,并不清净,反而不好开悟。

学佛之前,我只对《易经》和《道德经》很了解。用《易经》算命几年后,偶然听到《大悲咒》,心生欢喜;听了半年《大悲咒》,读的第一部经是《金刚经》。当我读到第十五行 当我读到第十五句 "不惊、不怖、不畏 "时,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这是因为《金刚经》对应了《易经》中的许多卦象和许多道理。通过《易经》的基础,再读《金刚经》,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白了释迦牟尼佛的话,明白了老子的话,明白了宇宙的道理,把佛道两家的道理联系起来了。

我在给人算命的时候,也告诉来算命的人,与人合作、投资,首先要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淡,把对方的利益看得很重。正好和《易经》的心法和《金刚经》相对应,把我看得很轻,所以去合作、去做生意、去当官、去管公司的时候都会很顺利。所以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心胸豁然开朗。

所谓不居于布帛之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一说到色,很多人就会想到女人,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狭隘的理解。这是错误的理解,狭隘的理解。真正的色,是指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由颜色构成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所有由物质构成的东西都有颜色。

金刚经的神秘解读:妙行无住分,领略佛教智慧的精髓

我前面说过,一个人施舍给别人,根本不是功德。如果不着相,无相布施,则功德无量。这就是不住六尘的意义所在。

有人说,人不是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布施中。不住于佛法的声、香、味、触。布施时,须空六尘。执着于色,亦是执着;执着于声、香、味、触,亦是执着。若有执着,则功德有限。布施不执着,三轮体空,心无挂碍,离六尘相,离四相,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这句话与《心经》中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如出一辙。如果你真正以清净心布施,就不会在色、声、香、味、触六尘上纠缠。因为有六尘,我们才能分辨是非、好坏、长短、美丑。当心不住于六根、六尘、六识时,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才能得到无穷的福报。

无住布施是无为布施,即心不住于布施,以清净心布施,不求任何东西。常住布施是一种有为布施,是以追求之心布施。比如,我给这位大德一百块钱,我可以得到非常非常多的福报,这种心就是功利的追求心!

无住而施,指的不是有布施、施舍之心,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真诚的心去帮助别人。比如,你看到一个乞丐,大冬天跪在地上,冻得要死。你怀着那种悲悯之心、同情之心、博爱之心,给他十块钱,说:"我帮不了你太多,这十块钱你就买碗热干面吃吧!这种心是一种非常真诚的心,但也沦落到了不齿的地步。只有用最善良、最真诚的心去付出,才能得到巨大的利益。心无挂碍地付出,才是最自在的。如果你在给予时心怀回报,你就不会感到自在!

当你不拘形式地给予时,你的福报是无限的。如果你以某种形式给予,你的福报就会受到限制。比如,我多给这个大和尚一点,他就能为我诵经消灾,我将来就会得到很多福报;而如果小和尚没有这个能力,我就会少给一点。当你有这种分别心时,你得到的福报就会很少。

当你无为无相地付出时,得到的福报才是真正的无量无边。因为当心中无四相、无是非时,就等于空性!无相等于空。整个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在《易经》里说:大到无外,小到无底。释迦牟尼佛还说,无相即心无迹,无有边际。有边就有界,哪怕是十亿光年,也叫有边;有边就有尽,有尽就有大与小、远与近。

无相即无为。真无为,但无为是最好的心境。用智慧读懂《道德经》和《易经》,将二者结合起来研读佛经,必将受益无穷。

苏布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勿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布施相。其福无量。紧接着,须菩提告诉须菩提,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无相布施,无为布施。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心无所欲,不住四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能得到无量的福报。只有六根、六尘、六识全部关闭,我们的真心才会显现,无相真理才会出现。

苏布提 如果你以真正的清净心、涅槃心、佛心、无四相心、无是非心、六根清净心布施他人,你将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因为这种福报像宇宙一样大,无穷无尽。

如果一个人的心安住在是非、长短、美丑、善恶这四个方面,那么布施就叫有量布施、有心布施。如果有心布施,就叫量布施,量布施是有限的。

苏布提 这是什么意思?我又问:"你知道我刚才为什么说以清净心、无相心布施会得到如此大的福报吗?苏布提还是不太明白。

东方虚空不可思。不,世尊。须菩提。南方、西北方、东方。虚空四维可思不?世尊,不能。释迦牟尼佛又问道:"东方的虚空可以用后天的心智来测量吗?苏布提说:"不能,世尊。佛陀又问苏巴底:"南北西北四维上下的虚空是否可以用我们的后天心智来测量?苏巴德拉说:"不,世尊,我们的后天心智无法测量。

须菩提。菩萨不住于施,与不思议同。福报也是无法衡量的。苏布提,这次你明白了吗?当菩萨以清净心布施时,其福报犹如虚空,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心住相布施,有寿命、有生灭、有短暂。苏布提此时明白了。

苏布提 菩萨只应依教奉行。苏布提,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以不住于相的清净心布施,教化他人,才是真正的菩萨。我们修行、读经,首先要开悟,只有开悟了,才能看清本来面目。如果我们迷了,也就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性的本来面目就显现不出来。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离开四相,远离四相、闭塞六根,就能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如本性),也就是见到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智慧在法身,而不在色身。般若智慧也可称为佛性、清净心、无相心、菩提心、大光明心。

标签:

上一篇:探索慈航大师的菩提心:四杂俎篇揭示念佛与饥饿的惊人关联
  • 下一篇:从缘起到大教: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的全面解读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