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法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如何让僧人角色更加有深度

洗尽铅华归平淡--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僧人角色思考 石宽梅

I. 前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急剧变化、大国相继崛起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佛教界应该做些什么呢?作为一名普通的僧人,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僧人?僧人(或僧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今后,我将不卑不亢,向各位长老、师父、大德、领导简要汇报,请大家慈悲指正。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佛教界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和谐做出自己思想上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贡献。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能够担当起这样的重任,作为僧人,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抵御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世俗化挑战。

前些年,赵朴老先生感叹道:"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以充分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朴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但佛教的人间化(佛教的教化功能、净化功能在人间的落实)绝不等同于世俗化(佛教被扭曲、随波逐流、追名逐利、沾染世俗)。僧团信仰缺失、士气低落、追名逐利,违背了佛法的本意,败坏了佛教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出现了急功近利等种种浮华现象、 漠视佛法的实质,只重表面的华丽与热闹,如不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佛教自身的建设,也必然会对社会、对众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大乘弟子主张 "洗尽铅华",即要避免做表面文章的浅薄心态,不沉溺于追名逐利,摒弃屈从于世俗的价值判断;同时主张 "返朴归真",即要致力于 "以戒为师"。与此同时,我们主张 "返朴归真",即以 "以戒为师 "为己任,深信因果报应,谦虚谨慎,修身养性,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以自己的真实行动践行佛法的真实价值,造福世人。

出家人要想成为严持戒律的僧人,就必须以戒为师,学习祖师大德的教诲: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走在深深的海底下",做到十八个字--不搞怪,不攀比,不折腾,敬畏因果,虚怀若谷,修德修行,从而洗尽铅华,回归平淡,摒弃好高骛远,重视对国家、对社会、对众生的实际帮助。摒弃好高骛远,重视僧人自身素质建设,才能实现佛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洗去浮华

2006年12月21日,叶小文先生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的身份在中国佛教协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 "重举'以戒为师'的旗帜",受到极大赞赏!他提出,在这个时代,僧人尤其要注重自身建设,特别是要依戒自重,塑造高尚的僧格。后人以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从僧人做起还自己本色,"国家兴,佛法兴,僧如僧,众中尊"。洗尽铅华,要做到:不搞怪、不攀比、不折腾。

1. 不搞怪

僧人剃度修行,目的在于求佛道,下化众生。若能秉持这一目标,勤修苦行,凝神聚气,一心修戒,恪守佛陀正法,为证菩提而迈步,为度众生而发大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然而,如今邪法炽盛,一旦偏离正道,就有可能陷入 "愚夫、狂人、油子、骗子 "的误区,下面就来谈谈偏离佛教正确信仰的 "骗子 "的过失。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如何让僧人角色更加有深度

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思想自由了,文化开放了,于是好的坏的东西也出现了,人们在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同时,对存在的新问题(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贫富不均、人情淡漠等)不满和失望,于是往往把理想和希望转向宗教。以佛教为例,普通民众和大多数信徒不懂佛理,缺乏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所以看到寺院门口的僧人,往往喜欢追求神通、特异功能--越神秘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欲望和好奇,于是神通、特异功能(甚至怪力乱神)就有了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的气功热和民间的巫术热、宗教迷信(而非正信)热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润功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现在一个*润功垮了,不吸取教训的后继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悲的是,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佛教界,所谓 "和尚不做妖,道士不来拜"。

某些急功近利、不务正业的僧人发现,只要故弄玄虚,加上 "神圣 "包装,暗示自己有 "神通",给出 "功德 "承诺,甚至实施 "灾难"。"灾难 "的恐吓,利用众生的贪婪和五欲的执着以及人们对僧人的信任,很快就会吸引大批信徒,骗取大量 "供奉"。

于是,"神 "的运动开始了,一些自封的 "法王"、"活佛"、"大师"、"神僧"、"佛菩萨化身 "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了。他们有神奇的 "传记",有名人政要,甚至有各种华丽的头衔,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中饱私囊),他们热衷于营建风水、算命、占卜、看 "因果报应 "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邪教生活行为。现在不是没有真正的大师,其实越是真正的大师,越是谦虚,越是慈悲,越是淡泊名利,越是不炫耀分辨能力。怕就怕这是凡夫俗子,冒充圣人,没说有,还没证到说的证据,犯了大妄语,所以后果极其可怕。僧人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要 "任僧拜",如此 "上怪",而要学孟子 "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往矣 "的精神,大丈夫出家,有人当,有人不当。虽然 "僧不作怪,怪僧不来拜",但我们能做到 "你来拜也好,不来拜也好,我就是不作怪 "吗?出家人切不可因为眼前暂时的短期利益,而丧失出家人永久的尊严,虽然这样做可以得逞于一时、2、不要攀爬

同时,僧人也不必攀缘,古有庐山慧远大师 "沙门不敬王者论",近代宣化上人也有三旨: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攀缘穷死不求缘。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心怀利益众生的菩提之心,不分亲疏、贫富,一律如法平等对待,人以无求自高的品格,出家人自然高洁为人所看重。当深信因果,知道 "各有各的福报,各有各的因果",所以 "莫羡他人","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莫羡他人","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莫问前程",广结善缘,甘于奉献,多做不求回报的好事,积功累德,三轮体空,一旦业力充足,自然水到龙天发动,何必攀缘?所谓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就连昔日的政坛明星于幼军、陈良宇等,也因贪腐而被 "双规",何况我等修道为业的僧人岂能如此?

3、不折腾

三、回归平淡

想摆脱以上浮夸的过场,不妨提倡 "敬畏因果,虚怀若谷,修身养性",把精力放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上,做我和尚自己的事,那就是--回归平淡。

1. 畏惧因果

要说当今佛教界的怪现象,有 "僧怕和尚,和尚怕因果,因果怕和尚 "的个别现象。因果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打着 "权巧方便"、"空不执着"、"佛心 "等幌子,而罔顾因果,甚至不畏因果,就已经叛离了佛教!如果佛教不是自己修自己不修,因果自己信自己不信的人,就成了骗子,成了佛门的败类!古代大师说 持见解高如虚空,护因果细如微尘。修行人的悟性越高,洞察力越深,其行为自然会更加符合因果规律,不会有丝毫违犯(发自内心不逾矩)。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出家人可以什么都怕,但绝不能怕因果,当以戒为师,坚信因果,慎辨是非、善恶,"已生断恶,未生令恶不生,已生令增长善,未生令增长善"。为了实现众生解脱成佛的终极利益2. 拥抱谦逊

"谦受益,满招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家人要有谦虚之德,不必饰非,《教言二则》云: "智者以不解不问为耻,愚者以不解而问为耻!"当效始终不轻慢菩萨,不轻慢众生,"看众人都是菩萨,唯我是真凡夫",每个人都有优点,看每个人的好样子而学习,这样智慧才能增长,道行才能增长。只有这样,智慧才能增长,道业才能兴旺。不自大,不装尊贵。我的研究生导师--年逾八旬的王鑫先生,常与我谈起历代高僧大德的谦虚清净之风,多次告诫我 "不要自称大师 "等话语,至今言犹在耳。观当今教坛,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若为道观的庄严也无可厚非,若为傲慢请慎勿为之,因为于己于人无益。唐代悟达大师,因皇帝赐香宝座而生丝毫慢心,即果面疮,因而忏悔作《慈悲三昧水忏》。古德圣贤尚且如此,我们后人又岂能无3. 培养美德

太虚大师说:"我们唯一可以仰望的就是佛,在人格上成就佛,成佛就成佛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学佛先学做人,佛教讲五戒十善,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做好人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根据《教言二则》,做一个世间的好人,拥有完美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好,那就根本不可能修身养性、了脱生死。这里的 "好人 "主要是指有德行的人。根据《教言二则》,"善人 "有十大特征:智慧、稳重、惭愧、不放逸、正直、守信、知恩图报、利他、诚实、布施(因篇幅所限,此处略去)。作为僧人,尤其是寺庙的住持,不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培养和增长自身的德行上,而不一定太急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宣传、网站、光盘、包装上。不患人之不知,而患己之无德。出家人可以没有高深的学历、流利的口才、美妙的梵音,但不能没有结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大乘学者之所以提出要洗去浮华、返朴归真,并将修道的出发点定为十八个字:不求奇特、不攀缘、不折腾、敬畏因果、虚怀若谷、修身养性,既是着眼于佛教的自身建设,履行对社会的现实责任,也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纵观佛教的辉煌历史,几经 "法难",几度衰落,丛林被毁,佛子流离失所,佛像被毁被抢,信众无处归依。抚今追昔,社会何以由佛教兴而佛教灭,寺院何以由兴盛而荒废?固然有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但所谓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其内在根源是出于佛教自身的腐败与纷争,道风不整,戒律废弛,舍本逐末。眼前之车,不可不辨;历史遗留,不可不察!吾无德无能,虽有所思而将不足,所见所欠更多。虽写此文,愿求诸大德慈悲指点。以上文字仅为个人观点,一切过失皆归于我,或功德,皆归于众生,祝愿各位长辈和上师领导新春吉祥快乐!

标签:

上一篇:梦参老和尚精彩讲解佛说阿弥陀经(6-5下篇)》
  • 下一篇:变命运的秘诀:佛说十善业道经五2不偷盗的财富秘密,让你的人生更辉煌!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